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7月 2019.

《文学日志》(325):李瑞清2010年往生

沙巴文教界聞人兼沙巴作家協會主席李瑞青老先生千古,積閏享壽九十有七,今日由福祿壽紀念館舉殯還山,安葬於富貴山莊墓園,出席葬體者有工商、文教及政界友好,以悼念李老先生畢生對文教之貢獻。

李氏退而不休,經常以梨水清筆名在本報的「街頭巷尾」專欄撰寫雜文,李氏文筆通暢,幽默風趣,常把圈中友好的陳年趣事或所見所聞記錄成文,並發表在報章上,前後將刊登過的文章匯集成冊,所出版過的個人專輯多達十一本,目前還在籌備著出版第十二本個人創作,未料心願未了即撒手人寰。

李氏也是沙巴作協所出版的沙巴文薈之主編,該會在李氏的帶領下前後出版了九本沙巴文薈,其第九本沙巴文薈剛於最近才印刷完畢,原定於明年三月正式推展,可惜熱衷於文字創作的李老,已先走一步,無緣與會友們見証該書的推展禮。

李氏子孫滿堂,是本州出版最多著作的一名文化工作者,馬來西亞書藝協會亞庇聯委會會長范孝宋今日在公祭上宣讀由沙巴作家協會員廖毓興草擬的祭文時,對李氏生平事蹟及文教之貢獻,不禁熱淚盈眶幾度聲音哽咽,令前來追悼者皆感哀傷及惋惜。

李氏早年服務於教育界,可謂桃李滿天下,後期則在報界服務任編輯及撰稿人,其數十年來對文化工作及創作認真有加,並廣結文教及政商界友好,備受人尊敬。

李氏也是亞庇新聞從業員協會顧問,報界後輩皆稱他為「李大叔」,李氏常給該會及後輩諸多勉勵和指導,該會創辦十八年,李氏一路來來風雨不改出席該會的大小活動,為後輩樹立良好風範。(文/华侨日报)

Pine Trees

《文学日志》(324):田流遗物 捐赠图馆局

已故作家田流的儿子将父亲25箱遗物捐赠给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希望他的创作能继续影响后人。

本地作家田流于两年前8月过世,与他同住的小儿子钟庆宏(53岁)过后将父亲的手稿、作品集、收藏书等珍贵文物整理打包,装了整整25个箱子,全数捐献给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

田流的儿子钟庆宏说“父亲从50年代开始创作,一直到他80岁都不曾停歇,不仅时间跨度长,也经历过许多艰苦又特别的日子。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本地历史的变迁,同时提醒后人,莫忘那些艰难的日子。”

钟庆宏透露,这些文物中还不乏许多未经发表的作品,比如父亲的原创歌曲和他在人生最后几年写的书。(文/互联网)

“田流作家”的图片搜索结果

《文学日志》(323):新加坡作家协会访问中国1979

当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之始,即1979年,他曾随新加坡作家协会访问团如李汝琳、黄孟文、南子、谢世涯、李成业、周粲、田流、尤今等成员访问中国,与中国知名作家冰心、萧乾、毕朔望、陈残云、于逢、黄庆云、江帆等举行座谈会,并与北京大学教授费振刚、袁行霈等举行学术交流会。这是中国推行改革开发政策以后,新中两国的作家与学人,第一次进行接触。(文/互联网)

 

《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 君绍主讲/沈喆记录

当有观众问道植物与文学时,君绍老师说自古便有无数用植物来暗喻人生的佳作,甚至耶稣也用植物来解释人生。因此在很多作品中,虽然表面是写植物,仔细观察便可洞察作者想要抒发更为深层次的情感世界。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君绍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一条他的心得作为座谈会的结尾:把一天的时间当成一年来对待,掌握每一分每一秒使用。

下午五点,尽管讲座内容已全部讲完,仍然有许多观众意犹未尽,走到前与君绍老师交流,不少读者与君绍老师合影留念,在大家热情积极的自由讨论中,本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全文完)

《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 君绍主讲/沈喆记录

在第二环节中,君绍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复荣园的含义,复代表着恢复,荣代表着新。接着,君绍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家里是如何得到的这个园子并介绍自己的一生在复荣园所做的各项农作实验,君绍老师说教书与培养植物是同样的道理,只要用心、肯观察一定能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

君绍老师说,这本随笔很多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借用一种植物来暗喻一个社会现象,比如《谈韭说久》便是批判1979年台湾教育界不尊重老教授一事。此外,许多文章除了在描述植物外,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思想,在主持人胡裕初先生的索引下,君绍老师也分别对《五味羌》、《天空下雨》、《吉普赛歌》等文章进行了导读。

环节三:读者交流

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君绍老师也对读者的提问做出了耐心的答疑。当有人问到创作风格时,君绍老师坦诚的说正是受《圣经》的影响,他养成了对世界不偏左右的行文风格,他指出“君爱自己很容易,爱别人则不一样”的现象,用爱与一颗感恩的心来观察世界,必能写出不一样的精彩!

在提及感恩时,君绍老师说他会珍惜每一天中的每一秒,并生动的解释说太阳落山便接近死亡,睡觉便是死亡的一种,当太阳升起睁眼醒来时他会感谢上帝赐予他新的一天,在提及感恩时他也说道,杜鹃、白头翁都会定时起床并通过鸣叫来感谢自热,作为生物界最高级的动物,人也应当怀着感恩的心来度过每一天。

(待续)Photo of Man Jumping from Boat to the Sea

 

《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 君绍主讲/沈喆记录

在提及几位老师后,君绍先生感慨的说:“在旧时,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子,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将自己的风格得以传承。”

在这一环节中,君绍老师同样提到及了几件童年的趣事,比如日军侵略时期家里只能种木豆与木薯;在日军撤退英军为回归时新加坡“无政府的十四天”以及英国政府在接管新加坡后所实行的“四废”,这“四废”分别是:废阁牌、废日本食堂、废三轮车以及废“日本鱼”(以色列的圣彼德鱼)他还特意提及1944年以后,自己除了种田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禁书”,所谓的“禁书”特指当时不允许读的历史书,君绍老师回忆说,那个时候他悄悄去商务印书馆,将书买到后藏起来,在没人的时候读,那个时候《世界史》与《欧洲今古史》他分别读了六遍,这也为他日后打下了厚实的史学基础。

在谈到读历史书一事后,君绍老师意味深长的说生活是要不断转变的,人的两大本能就是喜欢美与喜欢吃,可如果光遵循本能这样的人活着未免也太空洞了,因此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人才可以更加充实。从在梹城发表文章被赵戎赏识到65岁在教师的岗位上退休,君绍对这一段时期也有了极深的感悟“教书更要教人生”对事物就像写作一样不要有偏见,写文章也永远不要灰心,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君绍老师的感悟虽然言语简短可内涵深刻,令每一位前来听讲座的人受益匪浅。

(待续)

《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 君绍主讲/沈喆记录

在谈到自己的求学生涯时,君绍回忆说,自己的童年曾经在四所小学里就读,六年级时,一位曾参加过中国五四运动的老师替他支付了买《古文观止》的费用,这本书对他日后影响颇大,也铸就了他史地考试满分的雄厚功底。

在回忆对其中学老师时,君绍先生还提及了三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第一位老师是姚国华,君绍先生说,姚国华经常用一句话来教导他:“想好好,就图下去。”这句话一直铭记在他的心中,并在日后也经常用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君绍先生也曾回忆说,当校长吃惊,为何他的学生只用十五分钟就完成考试时,君绍对校长解释说当学生们能够将学问一气呵成的展现出来时意味着他们已经将知识烂熟于心了。“想好好,就图下去”,这七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着对学术造化的最高境界。

郑秉三先生与彭梦民先生也对君绍老师在未来文学之路的探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来自莆田的郑秉三老师经常鼓励他从事写作,在对其正面激励后也极其用心的进行批改。而彭梦民先生则一直严格的对君绍要求说:“你还不够!”正是这种严格的教导,这样的批判一直持续了二十余年,直至1959年君绍老师在完成论文《论陶渊明的饮酒诗》后,彭梦平才对其感到满意。这两个故事令在场的观众感触颇深,一个人若想在学术中有所建树,除去自身的天赋更需良师的辅导,正是两位良师用不同方式的激励,才促成了今日君绍在文学上所修成的“正果”。

(待续)

《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     君绍主讲/沈喆记录

新加坡文艺协会讯(通讯员  沈喆)由新加坡文艺协会承办、君绍老师主讲的座谈会“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兼谈《复荣园随笔》”在我会会所顺利举办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以下为本次活动的详细报道:

2013年4月28日,新加坡著名的散文家君绍先生应邀前往会所进行了讲座及文友的交流会,黄秀娟女士作为司仪,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一位博学、睿智、善良的老教师从而引出了今天的讲座嘉宾,座谈会大体分为回忆过去、谈新书作品及读者交流三大环节,整个讲座的全程,君绍老师凭借其扎实的理论与风趣的讲座风格为与会来宾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还没有正式讲座前,君绍老师回忆了自己读书时本地所划分成两大阵营的潮州学校与福建学校,不同的学校用各自的方言来教书,直至新国遭遇日军侵略后分崩离析的方言学校才组合成同样语言的华校。他又通过如今的“文理分科”现象表述了自己关于读书不应该分极端的教育态度。君绍老师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很多知识并非可以按部就班的套用在每个人身上,正好比一锅饭,同样的原理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味道。一定要针对自己,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谈及学习,君绍老师对于目前社会上很多人虽然有着文凭,可却没有快乐的现象表示并不赞同,他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为了在成长中建立信心,从而在未来更好的发挥自己。

(待续)

Man Wearing Blue Shorts About to Dive on Body of Water

Visitors

free counters

博客统计

  • 54,378 hits

岁月的河流

2019年 7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浪花尖端的灿烂

RSS 李国樑博客

  • 出错了。Feed 可能没有正常工作。请稍后重试。

您的意见我在听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