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2月 2019.

《文学日志》(300):史英逝世

本地作家及诗人史英于2019年2月20日(星期三)凌晨病逝,享年80岁。

史英原名陈磐绪,1940年出生于新加坡,1950年代末开始写作,以写诗为主,兼及小说、散文、诗论。

史英曾任《新明日报》编辑和娱乐周刊总编辑,后转行当中医师,创办健民医学院,并曾担任新华中医药协会会长。

 

成君认为,史英一生对文学的执着和坚持,以及对文学同仁出版刊物的支持和赞助,是值得肯定的。(节录自张曦娜的报道)

《文学日志》(299):新加坡华文文学(三)

 

《新加坡华文文学》  文/汇感百科

人和部分中年诗人诗风各异,作品的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一些曾在50年代活跃于诗坛的老诗人,在经历长久的沉默之后,重返诗坛。史英、刘思、柳北岸、潘受等是几位有代表性的前辈诗人。他们都有很深的国学根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宝刀未老,奋笔谱新篇,成为新华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年诗人社会阅历丰富,艺术功力深厚,成为新华诗坛的中坚力量。南子、李庭辉,适民、林方、石君、王润华、淡莹、杜诚、文恺、杨涌、周粲、杜红、原甸等,是中年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为新华诗坛争得荣誉。在新华诗坛表现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是一群年轻诗人、如林也、董农政等,他们艺术感受力异常敏锐,作品取材角度新颖,善于从各种生活现象中发掘诗情,表现手法繁复多变,在意象塑造,语言锤炼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Round Brown Wooden 5-piece Dining Set on Lawn Grass

《文学日志》(298):新加坡华文文学(二)

 

《新加坡华文文学》(节录)                      文/汇感百科

 

1978年10月21日,五月诗社宣告成立,这是新华惟一的现代诗社,被称作“新华现代诗堡垒”。该社宗旨如下:一、促进诗的创作,并提高其水平;二、出版及发行诗刊;三、培养年青一代对诗的认识及创作;四、向社员及读者介绍世界诗作。该诗社成立时只有南子、文恺、淡莹、流川等6个人。五月诗社成立后体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其成员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学活动,在创作中以其深刻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大胆创新的艺术表现技巧,在新华文坛获得声誉,影响日渐扩大,成为新华文坛与新加坡作家协会、新加坡文艺协会并列的三大文艺团体,为新加坡华文文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南子按:五月诗社成立时,淡莹并未加入,她是后来才加入的。)

 

(删……)

 

6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与其他向发达的现代化社会进军的国家和地区一样,新加坡同样无法逃脱“异化”的阴影。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另一方面,精神生活日益贫乏空虚。这种文化心态和精神内在结构的危机,衍生出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内在需要。加上此时台湾现代主义诗潮对新华诗坛的影响日益加深,使南子、完颜藉、牧羚奴、流川、文恺等诗人一度热衷于移植、摹仿西方现代诗。诚如诗人吴岸所说:“造成这种外来思潮能在本土上滋长的内在因素,则是我国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必然反映。”(见公仲、江冰主编的《走向新世纪》第1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Selective Focus Photo Of Leaves

《文学日志》(297):新加坡华文文学(一)

 

《新加坡华文文学》  文/汇感百科

 

60年代末,新华文坛受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特别是台湾现代诗的影响,涌现出以南子、牧羚奴、完颜藉、英培安、流川、文恺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诗人。他们中的不少人,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赴台湾的留学生。这批接受了台湾现代诗风熏陶的青年,回国之后便兴致勃勃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新华诗坛长期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占绝对优势,很多诗人不能容忍这些“离经叛道”、“恶性西化”的现代诗的出现,于是,引发一场“写实与现实”的论争。在文学领域,诗素来是一个敏感的部分,围绕上述问题的争论,实质已超出诗歌范围,引起文界人士的广泛注意。不少小说、散文作家也卷入这场论争,就如何认识传统和引进外来形式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交锋。这场论争总的来看对新华文学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带来文学形式和风格流派的自由竞争,使新华文学创作趋向多元化,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

(南子按:上述的现代诗人没有一个曾到台湾留学,作者的说法有误。)

Green Grass

《文学日志》(296):伍木谈1981年《世纪风》(之三)

《凭栏处,风声飒飒》
——回望八一年世纪风(节录)

文/伍木

「风眼」是一个新颖的专题,在这个专题底下,各个作者能以不同的题材与体裁(散文或诗)发表他们的意见。这类文字通常相当精悍短小,一针见血地刺入问题的要害。已经发表的作品之作者包括:布娃娃(南子)、张挥、伍浩、云霄客、流川、莫河、以今和文丰子等人。希望作者们尽力把这个园地灌溉施肥,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九八一年世纪风短篇创作也有着一定的成绩,由一批新旧作者共同耕耘,作品以写实居多。作者计有:漫漫、黄东瑞、呈向风、音凯、艾紫、山苓、西波、凝烟幕、舒菡、慧紫、潘朗等人。至于散文方面,虽然发表数量最多,记忆里对南子、艾禺、山君、杜雪美、如常、青如葱、葛凡等人的作品比较有印象。

不容否认的,诗作的大幅度锐减的现象在一九八一年的世纪风中最为显著。编者范北羚先生不再以三首一辑的形式发表某个作者的诗作,而且五首一辑的世纪风诗辑(不同作者)也不常见了。这意味着编者对来稿的要求的提高,编选的态度更为严谨。熟悉的诗作者的名字有:南子、周粲、文恺、董农政、流川、戴畏夫、许集、邱泰歌、川依特、心照、蔡三川、叶霜等。大家的诗风各异、诗龄不同,但都能在同一块园地之下,表现出具有我国特性的乡土风味以及我国人民特有的心理状况。

前面说过,世纪风是我国华文文艺的一大重镇,但是,笔者也衷心希望,世纪风的编者、作者与读者能够本着爱护新华文学的信念,与本地另一文艺副刊:南洋商报的「文林」携手共进,彼此不应存有任何的成见或歧见。只有在隔阂消除之后,并行不悖之际,我国的华文文坛才能更欣欣向荣地发展。

作于1981年12与17日
原载1982年1月5日新加坡《星洲日报•世纪风》

Pink Flowers Near Mountain Covered by Snow

《文学日志》(295):伍木谈1981年《世纪风》(之二)

 

《凭栏处,风声飒飒》
——回望八一年世纪风(节录)

文/伍木

世纪风一路来并不重视外稿的采用,这种现象在一九八一年中有増无减,外稿寥寥可数,笔者印象中的有:白先勇的「新大陆流放者之歌」、张系国的科幻小说「岂有此理」。为了配合三月十三日新加坡文艺研究会举行的国际文学座谈会,对于会上的几位外来作家,世纪风也在座谈会之前(三月十日)刊登四篇文字:「关于痖弦的……」、「用两只手写作的作家——刘以鬯」、「速写方北方」及「跌入他的布阵中一一读白先勇的小说」。这些评述文字,也是值得一读的。

「中国诗歌的人道主义思潮」(蔡三川)、「报告文学与什文底新途径——兼略论骆明的五本著作」(赵戎)、「苹果落下的涟漪——读南子的「苹果定律」」(空鹤)、「狮岛的春天——一本充满田园气息的散文集」(南子)等是几篇颇有深度的评论文章。此外,维想执笔的「世纪诗风」与林琼执笔的「作家及作品研究」,分别对国内外的文艺作者和文艺作品做一番探讨。只可惜最近这两个专栏出现的次数不多,于拥戴它们的读者来说,未尝不是遗憾的事。

六月六日和六月九日,世纪风连续两期推出「万古诗心一江流」,副题「辛酉年端午诗展」,计共发表二十一首本地诗作者创作的诗,同歌同挽传统的历史人物——三闾大夫屈原。(待续)

Aerial Photography of High-rise Buildings

《文学日志》(294):伍木谈1981年《世纪风》(之一)

《凭栏处,风声飒飒》
——回望八一年世纪风(节录)

文/伍木

两年多前的一个上午,谢世涯老师向我透露”世纪风”即将在星洲日报创刊的消息。到了那年(也就是一九七九年)的十二月三日,「晨果」告别读者的翌日,我从派报员的手中接过一份星洲日报,果然,一个以崭新的姿态、全版的幅度和强大的阵容出现的文艺副刊:「世纪风」,象神话般地降临。

这是所有关心华文文艺的我国写作者和读者的一大喜讯。

时光辗转,瞬眼间世纪风已吹拂本地文坛两年有余,作为一个充实华文文艺生命的重镇,能够兼收并蓄前辈作家的作品和新秀作者的习作,这份高瞻远瞩的作风,所容纳的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艺作品,我表示一些个人的浅见。

研究现代马来文学的丁娜女士,自一九八0年十月二十一日在世纪风介绍第一位我国的马来作家「名诗人马苏里SN」以来,到了今年,更先后发表了「文学战士克利斯玛士」、「文学战士东革华兰」、「记阿都拉胡欣」、「文学前卫依萨博士」、「威耶牙马拉」、「新加坡老作家哈仑」等一系列文字。虽然这些传记文字是以「马来作家简介」为总题,但丁娜女士在下笔时绝不马虎,对这些文艺战线上的作者的生平、作品、思想和现状报导得为极为详尽。她打破语言的隔膜,进而在种族间的文化交流上扮演着一个触媒的角色。笔者希望,紧接「马来作家简介」之后,丁娜女士能够将整理工作转向我国的英文写作者,以更广的层面来弥补语言隔膜所留下的空白。(南子注:比丁娜更早介绍马苏里的是流川。70年代,马苏里担任新加坡某中学校长,流川访问过他。访问稿登在《蕉风》。)

(待续)

Person Sitting on Mountain Cliff

《闪小诗》         /南子

09 《观星者说》

我抬头仰望

你从亿万里外来

进入我视界的

竟是一蓬辉煌的

约会

 

10《下弦月》

我就是喜欢你这样的纤弱

不完美不来就没有什么关系

也许你会一天一天丰润

那时你的名字也不叫着下弦月

今夜你仍旧这样清清秀秀

弯弯的像她额际的弯眉

Selective Focus Photography of Golden Ragwort Flowers

《闪小诗》            /南子

07《蛹醒》

蛹睡醒了

把记忆写在蝶的翅膀

 

08《膜拜》

人们膜拜的是0与1

迷失自己

在一切的硬件与软件之中

Brown and Black Concrete Wall Bricks

 

《闪小诗》 / 南子

05《兽·春天》

棕皱的树皮

抽出一条条绿色的手帕

兽冷冻的血液

开始在脉管缓缓流动

 

06《兽·夏天》

草丛开始传出虫豸的争执

花的芳馥,草的腥味

兽咀嚼着

口角流出粘腻的

浓稠的绿色汁液

Gray Asphalt Road on Cliff

Visitors

free counters

博客统计

  • 55,021 hits

岁月的河流

2019年 2月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  

浪花尖端的灿烂

RSS 李国樑博客

  • 出错了。Feed 可能没有正常工作。请稍后重试。

您的意见我在听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