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category archive for the ‘君绍研究’ category.

 

《君绍事略》     文/马来西亚厦门大学

Mr. HENG Choong Kiat 君绍

Mr. HENG Choong Kiat , 原名王俊杰(1927—2014),新加坡著名园艺家、散文家。笔名君绍、茗志、温故、中天、川曦、南山、兰叶、王中、王怀、怀德、帆影、川渚等,“君绍”之名为其后辈“君在”与“绍海”名中各取一字组成。

祖籍广东揭阳,生于新加坡,万礼小学毕业,1968年义安学院中文系文学士,新加坡教育学院高级教育文凭。从教42年,历任英校和华校教师,长期在崇正学校教书,并研习东南亚文史和植物数十年。通华英巫日及拉丁文,因此在从事植物研究时,资料挖掘获不少方便。

他擅写散文和散文诗,处女作《在武吉知马路上》。五十年代多发表于《天方周报》和《绿洲》,少数发表在杏影主编的副刊上;六十年代多发表于《蕉风》、《学生周报》、《荒原》等;七十年代散见于《新加坡文艺》和《新加坡青年》等;八十年代后见于《星洲日报》、《南洋商报》、《联合早报》、《新明日报》、《五月诗刊》、《文学》半年刊、《锡山》、《新加坡文艺》、《蓝白领》等。

四十多年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是新华文坛生态书写的先行者,已结集有散文集《狮岛的春天》(1977年)、《云的姿》(1982年)、《蒲公英的孩子们》(1987年)、《君绍散文选》(2003年)、《复荣园随笔》(2012年),散文诗集《热浪里的七颗水晶》及《常绿的田园》(1999年)等。1998年获第二届亚细安文学奖。

除文艺创作外,1968年作词填谱《新加坡进行曲》亦获奖,另有科学论文、园艺专论。他拥有60多年园艺研究与经验,专研遗传学及植物配种与育苗。

他有座“复荣园”,初时分为二处,一称旧园,一称新园。旧园在万礼路,新园在诗丽塔湖附近。但因政府征地,园地被迫三迁,先迁到“三角影”的火车道边,终迁到马来西亚柔佛州振林山。

他最喜欢的植物是红毛丹、榴莲、胡姬花、变叶木、孤挺花、无花果等,多次培植各种兰花获得奖项,1970年代他配种的变叶木和华胄兰在植物展囊括两组的奖牌。经常受邀主讲园艺讲座,应新加坡文艺协会、国家图书馆、电台、电视台、出版社之邀举办演讲30余场。

君绍嗜好买书,涉猎文艺、音乐、宗教、园艺、历史。他亦好剪报,订购《南洋商报》、《星洲日报》、《中国报》等,阅后做上记号,再把文章剪下,这些资料存了二三十年,数量庞大。

2019年8月中下旬,君绍先生的藏书、剪报和其他资料分三批次运抵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整理和登记工作将后续展开。

“君绍,新加坡”的图片搜索结果

 

《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 君绍主讲/沈喆记录

当有观众问道植物与文学时,君绍老师说自古便有无数用植物来暗喻人生的佳作,甚至耶稣也用植物来解释人生。因此在很多作品中,虽然表面是写植物,仔细观察便可洞察作者想要抒发更为深层次的情感世界。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君绍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一条他的心得作为座谈会的结尾:把一天的时间当成一年来对待,掌握每一分每一秒使用。

下午五点,尽管讲座内容已全部讲完,仍然有许多观众意犹未尽,走到前与君绍老师交流,不少读者与君绍老师合影留念,在大家热情积极的自由讨论中,本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全文完)

《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 君绍主讲/沈喆记录

在第二环节中,君绍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复荣园的含义,复代表着恢复,荣代表着新。接着,君绍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家里是如何得到的这个园子并介绍自己的一生在复荣园所做的各项农作实验,君绍老师说教书与培养植物是同样的道理,只要用心、肯观察一定能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

君绍老师说,这本随笔很多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借用一种植物来暗喻一个社会现象,比如《谈韭说久》便是批判1979年台湾教育界不尊重老教授一事。此外,许多文章除了在描述植物外,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思想,在主持人胡裕初先生的索引下,君绍老师也分别对《五味羌》、《天空下雨》、《吉普赛歌》等文章进行了导读。

环节三:读者交流

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君绍老师也对读者的提问做出了耐心的答疑。当有人问到创作风格时,君绍老师坦诚的说正是受《圣经》的影响,他养成了对世界不偏左右的行文风格,他指出“君爱自己很容易,爱别人则不一样”的现象,用爱与一颗感恩的心来观察世界,必能写出不一样的精彩!

在提及感恩时,君绍老师说他会珍惜每一天中的每一秒,并生动的解释说太阳落山便接近死亡,睡觉便是死亡的一种,当太阳升起睁眼醒来时他会感谢上帝赐予他新的一天,在提及感恩时他也说道,杜鹃、白头翁都会定时起床并通过鸣叫来感谢自热,作为生物界最高级的动物,人也应当怀着感恩的心来度过每一天。

(待续)Photo of Man Jumping from Boat to the Sea

 

《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 君绍主讲/沈喆记录

在提及几位老师后,君绍先生感慨的说:“在旧时,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子,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将自己的风格得以传承。”

在这一环节中,君绍老师同样提到及了几件童年的趣事,比如日军侵略时期家里只能种木豆与木薯;在日军撤退英军为回归时新加坡“无政府的十四天”以及英国政府在接管新加坡后所实行的“四废”,这“四废”分别是:废阁牌、废日本食堂、废三轮车以及废“日本鱼”(以色列的圣彼德鱼)他还特意提及1944年以后,自己除了种田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禁书”,所谓的“禁书”特指当时不允许读的历史书,君绍老师回忆说,那个时候他悄悄去商务印书馆,将书买到后藏起来,在没人的时候读,那个时候《世界史》与《欧洲今古史》他分别读了六遍,这也为他日后打下了厚实的史学基础。

在谈到读历史书一事后,君绍老师意味深长的说生活是要不断转变的,人的两大本能就是喜欢美与喜欢吃,可如果光遵循本能这样的人活着未免也太空洞了,因此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人才可以更加充实。从在梹城发表文章被赵戎赏识到65岁在教师的岗位上退休,君绍对这一段时期也有了极深的感悟“教书更要教人生”对事物就像写作一样不要有偏见,写文章也永远不要灰心,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君绍老师的感悟虽然言语简短可内涵深刻,令每一位前来听讲座的人受益匪浅。

(待续)

《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 君绍主讲/沈喆记录

在谈到自己的求学生涯时,君绍回忆说,自己的童年曾经在四所小学里就读,六年级时,一位曾参加过中国五四运动的老师替他支付了买《古文观止》的费用,这本书对他日后影响颇大,也铸就了他史地考试满分的雄厚功底。

在回忆对其中学老师时,君绍先生还提及了三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第一位老师是姚国华,君绍先生说,姚国华经常用一句话来教导他:“想好好,就图下去。”这句话一直铭记在他的心中,并在日后也经常用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君绍先生也曾回忆说,当校长吃惊,为何他的学生只用十五分钟就完成考试时,君绍对校长解释说当学生们能够将学问一气呵成的展现出来时意味着他们已经将知识烂熟于心了。“想好好,就图下去”,这七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着对学术造化的最高境界。

郑秉三先生与彭梦民先生也对君绍老师在未来文学之路的探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来自莆田的郑秉三老师经常鼓励他从事写作,在对其正面激励后也极其用心的进行批改。而彭梦民先生则一直严格的对君绍要求说:“你还不够!”正是这种严格的教导,这样的批判一直持续了二十余年,直至1959年君绍老师在完成论文《论陶渊明的饮酒诗》后,彭梦平才对其感到满意。这两个故事令在场的观众感触颇深,一个人若想在学术中有所建树,除去自身的天赋更需良师的辅导,正是两位良师用不同方式的激励,才促成了今日君绍在文学上所修成的“正果”。

(待续)

《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     君绍主讲/沈喆记录

新加坡文艺协会讯(通讯员  沈喆)由新加坡文艺协会承办、君绍老师主讲的座谈会“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兼谈《复荣园随笔》”在我会会所顺利举办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以下为本次活动的详细报道:

2013年4月28日,新加坡著名的散文家君绍先生应邀前往会所进行了讲座及文友的交流会,黄秀娟女士作为司仪,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一位博学、睿智、善良的老教师从而引出了今天的讲座嘉宾,座谈会大体分为回忆过去、谈新书作品及读者交流三大环节,整个讲座的全程,君绍老师凭借其扎实的理论与风趣的讲座风格为与会来宾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还没有正式讲座前,君绍老师回忆了自己读书时本地所划分成两大阵营的潮州学校与福建学校,不同的学校用各自的方言来教书,直至新国遭遇日军侵略后分崩离析的方言学校才组合成同样语言的华校。他又通过如今的“文理分科”现象表述了自己关于读书不应该分极端的教育态度。君绍老师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很多知识并非可以按部就班的套用在每个人身上,正好比一锅饭,同样的原理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味道。一定要针对自己,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谈及学习,君绍老师对于目前社会上很多人虽然有着文凭,可却没有快乐的现象表示并不赞同,他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为了在成长中建立信心,从而在未来更好的发挥自己。

(待续)

Man Wearing Blue Shorts About to Dive on Body of Water

《君绍遗作面市》/黄涓

成君说:“虽然这些文字并不能完整地叙述讲座的具体内容,然而,它却能反映讲座的主题,可作为纪念君绍老师一生曾走过的道路。故此,我也把这八次的讲座纲要辑入册中。”

留存文稿方便研究

新加坡文艺协会曾在2012年10月出版君绍散文集《复荣园随笔》,当时君绍还在世。成君透露,由于君绍存稿甚多,《复荣园随笔》只能编选君绍交予他出版的一半存稿,另一半存稿则计划出版另一本书。没想到《复荣园随笔》出版不到两年时间,君绍便与世长辞。

成君在序言说:“《君绍存稿汇编》的出版,是我要完成的心愿,所遇到的困难也克服了,这是通过文艺协会理事们的力量而完成的。这部书可作为日后研究君绍的一个重要部分。” 成君强调说:“主编《君绍存稿汇编》的目的,并不只是怀念作为我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老师,更大程度是为了留存新华文坛上一位深具影响的散文家的文稿,出版成书,更是发扬和传承一位作家的精神和心得。”

(之四/完)

Person Holding Oval Green Vegetable With Beans

《君绍遗作面市》/黄涓

《君绍存稿汇编》厚达497页,收录君绍生前尚未出版成书的文稿、生活相片、手稿、著作封面等等,全书分为五辑,包括辑一的君绍留影,辑二的君绍著作封面及手稿,辑三的《复荣园随笔》续编,辑四的《新加坡文艺》季刊文稿及辑五的讲座内容纲要。本书所收作品有大部分是对世态人情的冷嘲热讽,例如收录在本书的《学界的霸气》《人活着,只为获利?》《知识份子的臭架子》等。因为熟悉大自然的奥妙,君绍也经常在作品中书写植物,例如《所谓舞女花》《变叶木》《以色列的草药研究》《复荣园手记》等。另外,本书也收录游记如《黄果树边》《贵州的冬天》《贵州鸡声》《贵州临别》等。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的《万礼大检证》,记录日本侵略新加坡时,万礼人遭受的迫害。

君绍生前举行过好几次不同主题的讲座,获得热烈反应,每次讲座他都事先向主办方文艺协会提供讲座纲要,因此本书也收录君绍在不同时期演讲时的讲座纲要,例如其绿化养殖系列讲座之《赤道南北地区典型气候与养殖关系》《植物生理与繁殖》《三种特异药用蔬菜植物的价值及利用方法:乌蓝菜、守宫木与象脚草》《世界粮食危机下谈马铃薯文化传播史》《多元用途的猪肝草及盆栽法》《东方美人蕉与印度畜牧文化》,又如人文讲座之《你不能不知道的武吉知马》、文学讲座如《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兼谈《复荣园随笔》。(之三)

Selective Focus Photo of Cherry Blossom

《君绍遗作面市》/黄涓

在本地文坛的独特位置

原名王俊杰的君绍,擅长写散文和散文诗,著作除文艺创作之外,还涉及科学论文、园艺专论,他也擅于创作歌曲与乐谱。君绍退休前在教育界服务40余年,他也是一位园艺家,拥有60多年园艺研究与工作经验,专研遗传学及植物配种和培苗,经常受邀主讲园艺讲座。

君绍早期在本地致力于花木果树的配种工作,1970年代他配种的变叶木和华胄兰曾经在植物展获得两组奖牌,并多次获得培植各种兰花奖项。他原本在本地有座私人园地“复荣园”栽种及培植植物,但后来因为政府征用土地,“复荣园”被迫三度搬迁,许多珍贵的植物不堪折腾而枯萎,还有不少研究多年的新配种,原本就要见到成绩,也因此前功尽弃。最终君绍决定将“复荣园”迁到马国柔佛振林山去。

成君说:“君绍在本地文坛有极其独特的位置,因他的散文内涵性所包含的思想与众不同,他通过植物的生态来反讽人类社会丑陋的一面,这需要长时间观察和体会,同时包含他的个人修养和品德素养。君绍一生低调,唯绝不低头附会,相反的,他以自己的笔端,运用了自己特殊的生态常识融入世事,说花说木,其实是说人说事,一点也不避讳。”

(之二)

Green Coconut Trees

《君绍遗作面市》                /黄涓

园艺家出身的本地已故前辈作家君绍常在其散文中通过植物的生态来反讽社会丑陋的一面。

主编成君表示,文艺协会出版这部书是为了留存新华文坛上一位深具影响的散文家的文稿,出版成书,更是发扬和传承一位作家的精神和心得。

本地已故前辈作家君绍于2014年与世长辞,留下不少遗作,新加坡文艺协会日前将作家未曾出版的作品编辑成书,出版《君绍存稿汇编》,主编为本地作家及文艺协会会长成君。

(之一)

Woman Using Umbrella With Lights

Visitors

free counters

博客统计

  • 55,019 hits

岁月的河流

2024年 6月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浪花尖端的灿烂

RSS 李国樑博客

  • 出错了。Feed 可能没有正常工作。请稍后重试。

您的意见我在听

归档